20 世紀重要的美國小說家理查.麥特森(Richard Matheson,1926 – 2013)於 1954 年出版的代表作。麥特森在恐怖小說領域的地位之高,史蒂芬.金(Stephen King)甚至盛讚,若沒有麥特森,就不會有今天的史蒂芬.金。
「有人說它是 50 年代冷戰時期的政治寓言,是科幻小說史上的不朽經典,足以媲美馮內果(Kurt Vonnegut)的《第五號屠宰場》,以及雷.布萊伯利(Ray Bradbury)的《華氏四五一度》。《我是傳奇》在往後的半個世紀裡歷久不衰,讀者與日俱增,對各個領域的大師級作家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。」
每回拜讀經典始祖級作品,即便不是特別偏好的題材,也總是讓我驚異於作者的故事技術;這些作品提出的深刻反省,啟發並影響後世大量創作,凌駕於文字所能投予的任何一種讚譽或批判。本書前後共三次被搬上大螢幕,分別是:
1964 年,《地球上最後一人》(The Last Man on Earth)
1971 年,《最後一個人》(The Omega Man)
2007 年,《我是傳奇》(I Am Legend)
※ 筆記:順帶一提,影史第一部活屍電影是 1932 年上映的《白殭屍》※
除了新刻吸血鬼與活死人的定義,小說亦涉及哲學觀點包括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後人類主義,並將故事安置在後末日的時間軸上。麥特森的筆觸帶有濃厚的戲劇風格;不論動作或文戲,其呈現的畫面於我而言雖有些油膩(因為後來的好萊塢大量仿製相同的拍攝手法),卻還是無法否認,麥特森在書中展現流暢高明的鋪敘能力與轉折技術,有如海浪拍打岸頭,一步步將主角羅伯.奈佛的思緒推進讀者心中,隨著故事漸次轉變,悄悄瓦解我們慣以為常的世道。透過主角一再地反覆思考,辯解出「人類」生存的意含與標準。全書帶著孤獨絕望的氛圍,放眼望去一片悲涼死寂,唯有那曾經的世紀經典名曲滋飽空虛的心靈,並削弱渡過漫長時間的煎熬:聆聽貝多芬、布拉姆斯、舒伯特、荀白克,這優雅細膩的人文動作,成為這一代人類最後的標記。個人最喜愛麥特森每個章結的末句,無論是一句對白或一個動作,都帶著極為深沉的力道,用力挑起讀者翻開下一頁的欲望。即便個人對此類題材雖興致缺缺,卻還是很能理解本書之所以成就不朽的原因。
.
※ 延伸閱讀 ▸ 末日交響:9 首《我是傳奇》原作小說中出現的古典樂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