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幻電影,是「科幻」的戲份還是「電影」的技巧比較要緊?又「科幻」一詞,是「科學」的層次還是「幻想」的娛樂效果比較重要?
The Cote / 2003 / USA
Director / Jon Amiel
Writer / Cooper Layne, John Rogers
Stars / Aaron Eckhart, Hilary Swank, Stanley Tucci
我不確定是什麼關鍵因素導致《地心毀滅》毀譽半摻,至少臥坐在 Netflix 前的我看得很愉快。自己習慣了太空探險故事,這回跟著地心航員深入地底是一次新鮮的觀影感受。
一波方平一波又起,何嘗不是腦神經的舒壓療程。當巨大而緊湊的困難排山式地朝救難隊襲來,螢幕之外的我也任憑電影將自己帶往想像力的深淵:地殼、地函、地核,這些曾經聽聞卻又不太熟悉的地球的構造究竟是什麼模樣?在我們腳掌 3000 公里下的空間是否有著意想不到的秘密?電影創作者又會如何在螢幕上呈現這個人類所知甚少的世界?
除了許多想像的過程,欣賞《地心毀滅》的樂趣也在於節奏與張力的高昇。本片相當稱職地把握住科幻、動作、冒險等類型片的表現要點,整部電影隨著航艦下潛的同時,也向上堆起情緒與衝突,每個段落都成功的把故事推進到不同的危機和感受中,聚焦在救難過程的同時,也適度的讓角色表達各自的情感。我蠻喜歡男主角 Dr. Keyes 拼死搬移核子反應爐,雙手被高溫灼傷後和女主角 Rebecca 對話中的情感表現,素昧平生的人在危難中成為彼此的支撐和倚靠,角色們的行動、互動與對白,就詮釋了人類之於大自然的相對位置與意義。
許多評論指出電影中關於科學事實的荒謬,本片甚至曾被 NASA 選為最唬爛的七部科幻電影之一(另外六部為:《2012》、《世界末日》、《火山爆發》、《連鎖反應》、《魔鬼複製人》、《當心靈遇上科學》)。或許和自身學習領域和觀影態度有關吧,我並未很嚴謹的去考究科幻電影的定義或責任,也一直覺得科幻電影本來就是充滿唬爛(如果該部電影很巧的拍出自己曾經幻想過的假設或模樣,那更是一種歡樂的唬爛)。回到文章開頭所提出的問句,自己的喜好大概是:科幻 > 電影;幻想 > 科學。如果你的評價標準與此相仿,那麼你會喜歡《地心毀滅》的機率應該可以比多數人更高一些。如同以太空或基因為主題的電影,如果地心相關創作也達到一定數量或討論,或許就慢慢會有科學正確的作品產生吧。
《地心毀滅》有著我喜歡的年代氛圍和男女角色,有穿越數千公里的偉大航行、高潮跌宕的劇情,也有人性的捕捉。以娛樂取向的角度來看,《地心毀滅》是一個可以點開來隨性觀賞的選擇。
IMDb 5.5
Rotten Tomatoes 40
My Rating 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