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人間天堂煉獄——好萊塢,看年輕作家站上最殘酷的腦力擂台,「打」出一篇創作世界的黑色寓言。美國大導雙人組 Coen Brothers 的成名代表作,不僅獲得奧斯卡提名,更破天荒地以評審全數票通過,橫掃坎城最佳導演、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影片。
Barton Fink / 1991 / U.S.
Directors & Writers / The Coen Brothers
Stars / John Turturro, John Goodman
有些電影結束後馬上令人大聲叫好,有些電影則需經過自閉沉思、徒手拆解的過程,方能拼出箇中妙趣。《巴頓芬克》無疑屬於後者。Coen Brothers 挑戰傳統結構,反向操作對白及畫面,讓觀者在抽絲剝繭的同時嘖嘖稱奇,而又期待落空;多特別的一部電影。
故事大致是兩個方向:對好萊塢的外在論述,以及對創作者的內在解析。
Lipnick: Kiss this man’s feet!
幾乎所有關於好萊塢的電影都會強調一件事:好萊塢是天堂,是煉獄,更是精神病院;唯瘋子才得在此生存。本片不僅奉行此道,血腥呈現瘋子瘋樣,更將精神層面的顛狂融入劇本;確切的說,電影從根本形式的設計就構成一種顛覆——如蚊子般折人的靈感,讓作家主角 Barton 夜夜不得眠。截稿前一晚,走投無路的 Barton 透過 Audrey 釋放禁錮的思緒,啪的一聲打翻靈感泉源。其後一連串離奇事件,暗示 Barton 已然步入創作深淵,精神恍惚分裂。Barton 開始嚐到活生生、血淋淋的喜怒哀樂、驚慌失措、失落苦痛……終於,他也成了廊裡尖聲怪叫的一份子——好萊塢藝術家。電影中那句「tourist with a typewriter」後座力之強勁,嚇倒全場每一根汗毛。所謂作家,到底是以感受之名,行竊取之實,免除一切責任與責難的稅金?片尾那場大火,則伴隨「life of the mind」的吶喊,吼出電影作者對浮濫虛華的憤怒。
《巴頓芬克》之各個環節相互隱喻,對白串連橫妙,獨具風格。Coen Brothers 操弄虛實不鑿痕跡,彷彿也以此法反諷創作者活在自以為的真實裡。全片有如近距離觀看魔術師變戲一般,叫人在驚愕之後,連聲叫絕。而在走過一遭煉獄、揭露事物的表象後,Barton 也終於坦承自身無知無腦,得到最大限度的解脫。全片由內而外地反噱自命清高、沒血沒淚,也未曾經歷生命煎熬的藝術家;除了呈現靈感之於創作者的掙扎,更帶入靈魂存在之審判意味,犀利十足。
IMDb 7.7
Rotten Tomatoes 91
My Rating 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