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如許多經典小說,李察.麥森(Richard Matheson)於 1954 年出版的《我是傳奇》使用了大量古典樂曲,小說主角羅伯.奈佛(Robert Neville)靠著他的古典唱盤唱片渡過最難捱的末日。個人雖不識古典音樂,還是習慣找出旋律來搭配文字,盼能更貼近角色當時的心境。本篇以發表年代為序,揀出 10 首書中出現的樂曲,供書迷下飯咀嚼保證攻讀趣味大增。
※ 樂曲介紹節自網路各處 ※
※ 首頁圖左:李察.麥森/右:拉赫曼尼諾夫 ※
「有那麼一、兩次,他曾經突發奇想,想到某家豪華飯店去找一間套房,搬進去住。只不過,要讓那間套房變得可以住人,得耗費多大的工夫呢?一想到這個,他就打消了那個念頭。算了,家裏都已經安頓得好好的,何必自找麻煩呢? 此刻,他坐在客廳,聽著莫札特第四十一號丘比特交響曲,心裏納悶著,調查的工作該從什麼地方著手呢?」
01. 莫札特 – 《第四十一號交響曲》(丘比特)
Mozart – Symphony No. 41 – Jupiter
又名「朱庇特交響樂」(Jupiter Symphony)。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是莫札特(Mozart)在 1788 年完成的三大巨作交響曲中的最後一首,此曲除了表現莫札特晚年純熟深刻的曲風外,於第四樂章中對位法的使用更是有如神來之筆,完美結合主調音樂與複音音樂。(維基百科)
「房間裡的音響正在播放唱片,喇叭傳出震震樂聲——那是貝多芬的交響曲,第三號、第七號,還有第九號。他一邊操作車床,一邊聽著音樂。他暗自慶幸,還好小時候媽媽就教會他欣賞這種音樂。漫長的時間彷彿巨大駭人的黑洞,音樂可以填補這種空洞,舒緩漫長時間的煎熬。」
02. 貝多芬 – 《第三號交響曲》(英雄)
Beethoven – Symphony No.3 – Eroica
作品 55,是貝多芬(Beethoven) 1803 年至 1804 年間創作的交響曲,該作品是交響曲歷史上的歷程碑,規模宏大、充沛有力、情感豐富、結合詩意和力量,極具獨創性。本曲當時雖不受聽衆喜愛,卻是貝多芬最鍾愛的作品之一,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,並時常被認爲是浪漫樂派的創始作。貝多芬原本要將此作獻給他所欽佩的拿破崙,但拿破崙後來自行稱帝,作曲家憤而更改取名為《英雄》。(維基百科)
03. 貝多芬 -《第七號交響曲》
Beethove – Symphony No.7
作品 92,是貝多芬於 1812 年創作的交響曲。全曲歡快、明亮、積極,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,被 Liszt 讚嘆為「節奏的神化」。該作品在首演時大獲成功,聽眾掌聲雷動,情緒高亢。這部作品同樣有著貝多芬式的規模和情感,卻不像第三交響曲《英雄》那樣較難理解。其第一樂章的自信、第二樂章的美麗、第三樂章的急切、第四樂章的充沛,都使聽眾印象深刻。貝多芬欣喜地稱之為「我可憐的才華所造出的最歡樂的作品」。(維基百科)
04. 貝多芬 – 《第九號交響曲》(合唱)
Beethoven – Symphony No.9 – Choral
作品 125 是貝多芬於 1818 至 1824 年間創作的交響曲,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,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。該作篇幅宏大,長達一個小時之上,前無古人。貝多芬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,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.席勒(Friedrich von Schiller)的《歡樂頌》(An die Freude)中部分詩句改編,本曲別稱「合唱」由此而來。時至今日,《第九交響曲》仍在世界文化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(維基百科)
「吸血鬼的力量就在於,沒有人相信是上有吸血鬼。」他放下手上那本《卓九勒伯爵》,心裡想,謝了,凡赫新博士。他悶悶不樂地凝視著書架,聽著布拉姆斯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,右手端著一杯威士忌加蘇打,嘴上叼著一根菸。」
05. 布拉姆斯 –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
Johannes Brahms –
作品 83,這是布拉姆斯(Brahms)最盛期的代表作。這時期的作品,他在第一次旅行義大利時得到靈感,1878 年開始作曲,1881 年旅居維也納時完成。此曲以在義大利得到的印象為創作基礎,在布拉姆斯的作品當中屬於較明朗的音樂。演奏這首作品需要很高的技術,很多鋼琴家都認為這是跟拉赫瑪尼諾夫(Rachmaninoff)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並列的,「最難演奏的鋼琴曲之一」。(info via)
「他把書本放下來,低頭看著地毯發楞,聽著音響的喇叭播放出荀白克的《昇華之夜》。他本來可以拿個塞子把耳朵塞住,把它們的聲音擋住,可是這樣一來,他就連音樂也聽不到了。他不喜歡那種感覺,不喜歡自己彷彿被逼得走投無路,像烏龜一樣縮進殼裡。他再次閉上眼睛,心裡想,害他日子難過的,就是那些女人。每到夜裡,那些女人就會擺出各種淫蕩撩人的姿態,彷彿成人玩偶一樣。她們大概認為他可能會看到,然後就會走出來。」
06. 荀白克 – 《昇華之夜》(弦樂六重奏)
Schonberg – Transfigured Night
作品 4 號,此曲於 1899 年完成,是根據德梅爾(Richard Dehmel)的詩集《女人與世界》之中的〈昇華之夜〉寫成的標題音樂。該詩大致以一對男女的對話組成,描述懷了孕的女子,愛上另一個男子,她不愛肚裡孩子的父親,卻又不敢表達愛意,對自己感到羞恥。但男子是溫柔而寬容的,原諒並接納她,還有那未出世的嬰孩。在月夜裡,他們並肩走著,彼此傾訴。(info via)
「我可以放這張嗎?」她手裡舉著一張唱片問。他連看都沒看一眼。「喜歡的話妳就放吧。」他說。她坐下來的那一剎那,客廳裡開始迴盪著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。他面無表情地看著她,心裡想,看來她的品味還停留在舊時代。」
07. 拉赫曼尼諾夫 – 《第二號鋼琴協奏曲》
Rachmaninoff – Piano Concerto No.2
本曲由俄羅斯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(Rachmaninoff)於 1901 年完成,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協奏曲之一,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典型作品。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曾遭到非常嚴厲的批評,他一度因受不了打擊得了嚴重的精神衰弱症,直到精神科醫師運用催眠療法,重新建立起他的自信心後,才再度激發他的創作靈感,而寫下這首最為膾炙人口的《第二號鋼琴協奏曲》,成為他四首鋼琴協奏曲中最受歡迎的作品。本曲經常出現在電影、電視和廣告的配樂中。(維基百科、愛樂電台)
這是本篇 9 首中個人最喜愛的一首。
「過了一會兒,他們到客廳去,坐在那裡看著牆上的壁畫,喝著紅酒,聽著舒伯特的第四號交響曲。「真不敢相信。」她的心情似乎比較好了。她說:「真不敢相信我還有機會再聽到音樂,還有機會再喝紅酒。」
08. 舒伯特 – 《第四號交響曲》(悲劇)1916
Schubert – Symphony No. 4 – Tragic
「悲劇」是舒伯特(Schubert)自己加上的標題,根據他的生平來看,創作此曲的 1916 年適逢舒伯特人生轉折(如:申請音樂學校教職遭拒),他因此確立成為專業作曲家的決心,可說此曲是舒伯特展現雄心與決心的作品。雖然後世的評價沒有其他作品來得好,但作曲家德弗札克卻讚譽有加,認為這首作品深刻地表達了一位年輕人的想法。全曲共有四個樂章,充滿實驗精神,值得仔細品味聆聽。(info via)
「他雙眼無神,坐在那裡愣愣地盯著牆上的壁畫,房間裡飄揚著《焦慮的年代》那首音樂。焦慮的年代,想到這首曲名,他忽然有點想笑。藍尼小子,你也懂什麼叫焦慮嗎?藍尼和本尼。藍尼小子,你實在應該跟外面那位班尼老兄打個照面。一個是作曲家,一個是殭屍。媽咪,我長大以後也要跟「把拔」一樣當「西鞋鬼」。為什麼呢?親愛的。老天保佑,你一定會的。」
09. 伯恩斯坦 – 《第二號交響曲》(焦慮的年代)/ 1965
Bernstein – Symphony No. 2 – The Age of Anxiety
伯恩斯坦(Bernstein)是代表 20 世紀的指揮家、作曲家與音樂教育家。伯恩斯坦完成的交響曲共有 3首,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第二號《焦慮的年代》,該曲是從英國詩人 W.H. 奧登的詩作〈焦慮的年代〉得到靈感的作品。奧登的詩所提出的哲學問題是:「在無神的年代裡,精神無所依賴,則如何生存」。(info via)